返回C-人像雕刻 >> 运动雕像
奥运体操雕塑鞍马石雕
奥运体操雕塑鞍马石雕
█运动雕像相关栏目>> ●返回首页 ●返回运动雕像 ●雕刻加工现场 ●石雕设计图库 ●园林景观知识
█运动雕像相关知识阅读:奥运体操项目的介绍
"体操"一词源于古希腊语gymn'os,意为 "赤膊操练" 。古希腊人把保健养生运动统称为体操。近代体操于十九世纪在欧洲首先兴起,各种体操学派相继而生。
"德国体操学派",以器械练习为主,当时就有单槓、木马等器械,强调强身健体,增强力量。
"雅典学派",主要是运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理论,编制多种练习,注重培养正确身体姿态,增强肌肉,以达到军事、教育和医疗的作用。
"丹麦体操学派",则吸收以上两家之长,强调练习动作的活泼、自然、协调、放鬆,要求富有弹性,较强节奏感和韵律性,以增强健康,全面发展身体。
捷克"天鹰学派",强调动作的优美、吸引人、讲求完成动作的难度和编排,是现代体操发展的雏形。
1891年欧洲体操协会成立。1896年国际体操总会成立。1903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第一届世界体操锦标赛。1975年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盃体操赛。
男子体操
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到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,男子体操除双槓、单槓、鞍马、吊环、跳马外,还包括爬绳、跳高、跳远、撑竿跳高,或推铅球、150公尺跑、举重等,每届比赛也不尽相同。
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,正式决定地板体操、鞍马、跳马、双槓、吊环和单槓为男子体操比赛的6个项目,沿用至今。五○年代以前,男子体操主要在德国、法国、瑞士、瑞典、美国等国之间角逐。在1952年第十五届和1956年第十六届奥运会上,团体冠军为苏联所得。1960年第十七届奥运会至1976年第廿一届奥运会,团体冠军一直为日本所得。自1980年第廿二届奥运会以来,多由苏联得团体冠军。
体操动作技术在五○年代以前主要是一些基本动作,六○年代在一些项目上开始创新加难,如地板体操的团身后空翻两周;单槓高腾越取代了直角摆越,出现了直体后空翻转体360°、720°下等;吊环的直臂大摆和高转肩等。七○年代体操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。在1972年第廿届奥运会上,日本运动员原光男首创单槓"旋"下,首次在世界大赛上完成了既要横轴翻转两周、同时沿纵轴转体360°下的複合高难下法。该项技术迅速在除鞍马以外的所有男女体操项目中得到移植和发展。
女子体操
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上,女子体操首次列为比赛项目,但只进行团体赛。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上未设女子体操。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女子体操重新被列为比赛项目,直至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,女子体操均只设团体项目。在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上,女子体操去掉单槓、吊环等比赛内容,改为团体、个人全能、跳马、高低槓、平衡木、地板体操和团体轻器械7个项目。在1960年第十七届奥运会上,又去掉团体轻器械比赛,遂成为现行的6个项目。
自五○年代以来,女子体操在东欧国家一直佔有优势,苏联尤为突出。1952~1988年,从第十五届到第廿四届的十届奥运会上,苏联参加九届比赛,九次夺得团体冠军,6人次获个人全能冠军,捷克获2人次,罗马尼亚获1人次。在1992年第廿五届奥运会上,独立国协队再次获得团体和个人全能冠军。
女子体操充分发挥女性人体运动特点,是技能、技巧和形体艺术表演性的竞技运动项目。它要求完成动作技术准确,鼓励创新,充分体现女性的健美、协调和力量,力求技术准确,达到 "难、新、稳、美" ,使动作的难度、编排和赛场的表现融为一体。八○年代以来,女子体操在动作技术上,大量移植和採用男子动作,如男子单槓的向后大回环、 "特卡切夫" 腾越、 "京格尔" 空翻、 "旋" 下等。同时,女子体操的创新也常为男子体操引用。
█了解惠安石工坊雕刻工厂其它石雕人像雕塑>>:
- 上一篇:体育田径雕塑铅球石雕
- 下一篇:体育场雕塑艺术体操